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从“二十条”到“新十条”,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之后,疫情仍在扩散蔓延。
在北京市第431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,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李昂介绍,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,发热门诊就诊量和流感样病例数明显攀升,120急救呼叫量急剧增长。12月11日,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.2万人次,是一周前的16倍。
随着感染者的增多,医疗机构经受着不小的压力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于12月11日在“第七届中国远程医学大会”上提及,防疫政策优化后,我国医疗资源将迎来疫情第一波冲击。
医疗机构如何扛住疫情冲击、维持正常诊疗秩序?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、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家组成员王广发,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感科主任杨帆,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于学杰。
以下是新京报记者和他们的对话。
社会面疫情加重 医院风险增大
新京报:当下疫情对医院造成什么样的影响?
王广发:医院的发热门诊压力变得非常大,有很多发烧病人前来就诊。其次由于冬季寒冷,每年冬天的急诊病人就相对比较多,现在还有些人因为感染新冠病毒引起基础病加重。还有就是一些医务人员也感染了新冠,医院出现减员。
杨帆:医院的风险肯定是变大了,因为社会面疫情加重了。现在国家优化疫情防控措施,调整之后,社会面就会有一个冲击,确实给到医院的压力就会非常大。
现在门诊还是很拥挤。目前阶段还是要控制同时感染的速度和人数,最好不要一下子感染者太多了,否则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会下降。希望这个过程缓慢一些。
新京报:当下医院防控的难点在于?
王广发:目前对于抗原核酸的检测,实际上整个社会面都放松了,现在我们全社会从疫情防控重点转向医疗了。医院首先得解决病人的问题。如果医院里出现了阳性病例,还是得尽量隔离,但是现在不一定都能做到,比如说急诊室来了一个阳性病例,那么多病人来来往往,没有办法完全隔离了。
于学杰:在社会面疫情持续增长的情况下,即便医院做了院感防控措施,也不一定能降低感染量。医院肯定不愿意所有人进来了之后全都混杂在一起,但是要做到单人病房,是不现实的,医院没有这个条件。
对于住院病人还可以提前做核酸或抗原的筛查,以免其他人在院内感染。但是门诊的病人量非常大,在当下这个感染量庞大的环境里,让每个人都提前做检查也不现实。如果让病人提前24小时来医院做核酸,那核酸检测的地方也得排队,也是聚集。
尤其在急诊,不管病人是不是核酸阳性,医生都得立刻给病人做处理。比方说有脑溢血的,或者有外伤的,你得先给他处理。急诊室或许反而简单了,因为不用再去考虑谁是阴性或阳性,医护自己去做好相应的防护。
与此同时,处于第一线的医护人员,就承担了很多被感染的风险。
保证医院的战斗力 做好个人防护
新京报:在当下,院感防控的重点是什么?
杨帆:华山医院目前的策略是,不要为了完全避免感染,而是要尽最大努力保证患者的安全,减少损失。第二是要保证医院的战斗力,保证能救治别的患者,不光是新冠,还有无数的其他疾病可能威胁生命,不可能说让员工和患者不感染,而是尽可能减少,保证有人上班干活。
生病肯定不是一件好事,哪怕说感冒也不是一件好事,所以一定要压峰,一定要保证战斗力,挺过这段最艰苦的日子,包括气候上也是最寒冷的时间,就能够慢慢恢复正常的生活。
于学杰:从现实来讲,其实医生、护士也都会被感染。如果我是医院院长,我会考虑不能让大夫和护士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感染,因为大家都感染了,毕竟现在还是可能有症状的,身体很难受,大家就都不能上班了。
单纯从工作角度来考虑,希望医护人员能够防护好,至少不要在同一天、同一个礼拜或者说同一个月之内发生,他们的感染可以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发生,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感染,这样不会导致医院没人可用。
新京报:防范医院内部感染,具体有哪些措施?
杨帆:措施就是加强防护等级,把这个转弯做得尽量平缓一点。过去管得最严的时候,一个员工阳了,一家医院都要关闭两周,这虽然最大限度减少了传播,但是把一家医院关闭掉,在最近这种感染者持续增加的情况下,给社会造成的损失,其实是远远大于收益的。
现在阳性的同事居家隔离,对他所在的环境进行一定的消杀处置,其他同志加强防护,保持警惕,有情况及时报告。
于学杰:医护人员毕竟要面对那么多人,就算医院分班,减少医护人员的聚集,也很难保证不感染,还是说要做好个人防护,这是最好的办法。同时,医院内部的消毒也要做得更勤。
透析、老年科等重点部门重点防控
新京报:针对不同科室,防控措施都有什么不同?
杨帆:一些重点的部门会管得稍微严一些,我们现在已经不要求所有员工测核酸进院了,但是一些重点部门还在测,比如透析的部门、老年科。这是因为这些部门的病人本身有基础疾病,感染新冠后,可能会对他们的影响更大一点。
于学杰:医院肯定要具体到每个科进行不同的防控。对于一些基础疾病比较严重的病人,或者年纪大的病人、做手术的病人,必须得做好保护,不能让已经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到病房里去。尤其是重症监护室,可能考虑是否需要单独隔离出来。这些科室的医护也要做好核酸检测,否则万一医护人员是阳性,把病人感染了就不好了。
如果是门诊,可能更需要保护的是医生和护士,因为防控措施刚刚放开,门诊、急诊难免有很多阳性病人前来就诊。
新京报:目前而言,医院里进行隔离、分区是否还有必要?
王广发:现在病人逐渐增多,完全满足隔离条件有一定困难,因为新冠病毒的传播,有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,也有接触传播的,还有通过气溶胶传播的,有时候交叉感染难以完全避免。原来三区两通道,现在不要求了,实际上还是因为现在病人数量太多,按照三区两通道的模式,医院应对不了这么多的病人。如果疫情的规模不大,我们还能够划分出来。
杨帆:现在上海因为病例数还不是特别多,我们目前还可以这样划分。我们医院暂时还保留了病人入院的检测,阳性的人至少要另外处置,门诊现在不要求核酸报告了,但还是会请他们测个抗原。
但是如果等到社会面的感染率增大到一定程度,其实是有点困难的。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拿出两栋楼来,一栋楼给阳性,一栋楼给阴性。如果在同一栋楼里面做这个划分,对于呼吸道传染病来说,可能象征意义更大。
像过去那样的三区两通道就不做了,这些东西对硬件要求很高,会大量占用资源。现在就是简化流程,让医生迅速处置病人。由医生做筛选,比如这个人可以对症处理,那个人回家就行,这样减少了大家的时间,也把医疗资源节约出来了。同时又让患者放心,他去过医院,医生开了药带回去就可以了。把真正有危险的人留下来,用这种方式来保证医院的正常运作,把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。
这栋楼收阳的,那栋楼收阴的,那肯定要打乱某个专科了,就会影响医疗质量,比如说要在感染科放两个心内科的病人,那感染科的医生肯定没有心内科医生处理得好。每家医院都会有其智慧,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安全。这个世界上不光是新冠这一种病,我们现在的原则就是把损失降到最小。
于学杰:医院如果条件好的,可以把感染病人和未感染病人分区。对于住院病人,最好还是划分区域,否则一个人感染后,不及时隔离的话,整个病房的人都可能感染上。但是一旦分区,医院各方面工作量都会加大。现在主要得考虑到病患的身体状况能不能经受得起新冠病毒的感染,要提前做好评估。
做好手部清洁 最好佩戴N95口罩
新京报:现在应该怎样保护医务人员?
王广发:现在医务人员确实也出现了一些感染。这个感染其实就像上战场打仗,难免会有一些受伤的情况。但是好在现在这个病毒,引起的重症的比例比较低,绝大部分的医务人员感染后,短期内都会恢复,问题不是太大。
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的防护,戴好口罩,接诊新冠病人的时候戴护目镜或者防溅屏,要穿隔离衣、戴手套,离开医院的时候,最好能够洗个澡,尽量减少感染的风险。
杨帆:医务人员要提高防护等级,过去动不动就穿防护服,这些其实是降下来了,但是口罩的等级反而提高了。现在要求凡是有嫌疑的地方,大家都戴N95口罩或者KN95口罩,因为现在阳性的人多了,包括患者之中也有一开始是核酸阴性进来的,进院后再次出现阳的,所以还是提醒员工提高警惕。
新京报:普通人如何防止自己在医院里感染?
王广发:做好防护,戴好口罩,保持社交距离。医院很多的地方都有洗手液,可以及时用洗手液清洁,离开医院之前,也做好手部清洁。口罩要正确佩戴,很多人戴口罩实际上是没戴好的,到医院的场所呢,最好戴医用防护口罩,就是我们所讲的N95的口罩。
杨帆:每一个患者或工作人员,每一个个体都要自己注意防护。其实就是口罩戴好,手的卫生做好。在医院里,很多患者一不留神就把口罩脱下来了,甚至有时候我看门诊的时候,有些病人进到办公室,坐下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口罩脱下来。现在希望大家把这些事做好,这是付出代价很小就能做好的事。
尽量不要脱口罩。自己如果注意一点,随身可以带一个小的消毒液啊,经常给手喷一喷。如果暂时没法洗手、消毒,就不要去碰口鼻,也尽量不要碰身上其他地方。再讲究点,出门穿的外套,回家就换下来放在门口,换一身居家的衣服。
每个人都做好这些事情,其实就可以把中招的概率降低,但是不能完全降到零。也要客观接受每个人都有中招的可能性,中招了也不要恐慌。其实目前来看,这就是一个呼吸道传染病,数据表明,对大多数人来说,还是不会构成生命威胁,当然身体是会有痛苦的过程。
当然也希望患者如实跟医院告知自己是否是感染者,以免造成院内感染。就医者自己也要权衡一下,如果这个病不是一个紧迫的事情,比如是来做整形的,还有一些慢病如良性肿块可以择期手术,我觉得是可以等一等,毕竟医院是个人员密集的地方。
于学杰:对普通人而言,就是现在尽量不去医院,必须去医院的病才去医院。
把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
新京报:怎样避免出现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?
王广发:短期内出现大量的病人,其实任何国家应对这种情况,医疗资源都会相对不足,我们只能是尽最大的努力把影响降到最低,包括急诊、门诊、发热门诊,要尽量提高效率,做一些分层分级,迅速进行处理,把一些真正需要救治的患者甄别出来,及时收治,对于救治的床位要尽量准备充足。
发热门诊里很多病人是去开药的,其实有些退热药、感冒药是非处方药,到药店就可以买到,不一定非得都到医院去。现在还可以通过网上购买,这也是一种方式。再有就是互联网医疗,在网上看病,然后在网上开药,现在大家用这些现代化工具,可能更好,对自己也方便,也减轻了一些医院的负担。
医院方面现在实际上是非常的劳累,人员少,病人又多,大家一直本着对人民的生命健康高度负责任的态度,克服了很多困难在坚持。如果不是特别必要去医院看病,通过上面这几种方式去解决。也有些病人确实需要医疗上的帮助,那该看的就看,到医院之后医生会进行检查和评判,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治疗。要把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。
杨帆:对于一些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来说,如果是非急诊和非必要的住院,比如说有些本来是择期手术,或者只是慢性问题,能选时间来住院的,可以等到阴性再来。但是如果有必要必须的医疗需求,就把他跟其他患者隔开,尽量保证大家安全。
对于发热门诊而言,比如说有人觉得自己中招了,但症状不是很重,那还是在家里好好休息。如果跑到医院来排一圈队,最后也没什么特别处理,或者简单配一点药回去,这样会给医院增加很大的负担。
还是希望大家要有正确的认识,保持冷静,减少对这个病的恐慌。最大的冲击是来自早期的毒株,和现在的奥密克戎是有区别的,这个信息要传递清楚。还有一个特别要讲清楚的,世界上威胁我们健康的事情还很多,为了防止新冠传播,把医院的大量资源用于做这件事,可能会耽误很多其他疾病的救治,这里面一定要有平衡的考虑。我们这个社会,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,在一件事上投入资源太多了,另外一些资源就会被挤占。
还有提供足够的咨询和支持,一个30岁的人烧到40℃,可能很淡定,但是一个80岁的人,就会建议他赶快来医院了,这就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务人员提供畅通咨询渠道。
另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做一件事,就是动态公布医院发热门诊候诊信息来引导大家自行选择。比如说华山医院发热门诊现在多少人排队,可能预计等候时间要几小时,另一家医院等5分钟就行了。方便患者决定是否去医院、去哪家医院。
新京报: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医院看病?
王广发:一般得新冠或者感冒,解决发烧不是我们看病的主要目的。当然儿童不一样,婴幼儿有可能会出现高热惊厥的问题,特别是有高热惊厥史的或者家族史的3岁以下儿童,可能发烧还得要积极去退烧,退烧药还是要积极去购买,或者到医院去就诊。
另外一个特殊群体是老年人,还有有基础病的人。他们发烧以后,可能反应和年轻人不一样,有时候虽然发烧温度并不一定很高,但是因为他本身有基础病,脏器功能不好,这些病人有些情况还是应该去医院的。
也有一些人,虽然是青壮年,但是得了新冠以后持续高烧不退,我们现在看来,一般三天左右就退烧了,假如说四天五天都不退烧,可能就要及时就诊,还有比如说出现了憋气了,尤其憋气一天比一天重,这个一定要就诊,出现心悸、心慌,甚至神志不好了,也要及时去医院看。肢端特别冷,一看皮肤可能颜色都有点儿发紫,或者是循环都不太好的情况,其他的脏器有一些问题,都要注意的。它不一定是新冠引起的,也有可能是出现了一些其他情况,甚至包括一些用药出现不良反应,大家可能要鉴别,什么时候该去看病,什么时候可以不看,要有这方面的知识。
新京报记者 汪畅
24小时热线:
13951428565